药物的双面性:“治病or致病”

2024/5/8 9:06:44      点击:


  如果说医生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那么药物则是医生手中的利器,能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重获健康。然而,美好的事物也具有双面性。因为某些药物的特性和(或)某些人群的体质,当药物进入人体后可能触发变态反应,造成不同的伤害。

  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和使用增多,药疹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认识常见的药疹表现和基本处理方法。     
  药疹,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或药物超敏反应,是药物通过口服、吸入、注射、栓剂、外用吸收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非预期的全身器官系统及皮肤和(或)黏膜的炎症反应。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



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


药疹的临床表现(常见皮肤黏膜表现类型)

1 固定型药疹:

 

引发药物:常为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热止痛类(非甾体类药物)、四环素等。

皮疹特点:

(1)单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斑片,色鲜红或暗红色改变,愈后留有色素沉着;

(2)好发于生殖器、口周、躯干、手背等处;再服同样药物会在相同部位出现皮损。

2 麻疹型/猩红热型药疹: 


引发药物:常为青霉素类、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抗惊厥、别嘌呤醇等。
皮疹特点:
(1)麻疹型皮损为密集的针尖大小红色丘疹逐渐融合成片,迅速泛发全身,瘙痒明显;
(2)猩红热型初起小片红斑,迅速从面颈部、躯干向下发展,可高于皮面,压之退色;
(3)治疗不当可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型。

3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引发药物:常为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卡马西平、别嘌呤醇和氯丙嗪等。
皮疹特点:
常由麻疹型/猩红热型药疹发展而来,特别是未停用致敏药物时更易发生;也可由皱褶部位的渗出皮损开始,逐渐泛发形成,黏膜一般不受累;全身症状明显。

4 荨麻疹型药疹 


引发药物:常为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痢特灵、血清制品等。
皮疹特点:
(1)皮损为水肿性丘疹、风团,周围红晕,伴瘙痒,部分呈血管性水肿样改变;
(2)可伴血清病样症状(发热、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

5 光敏感型(包括光毒性和光变应性) 

引发药物:常为噻嗪类利尿药、磺胺类、四环素类、NSAIDs、胺碘酮等。

皮疹特点:
(1)使用药物后日晒数小时至数天,曝光部位出现红斑、水肿、大疱,伴瘙痒、刺痛;
(2)光毒反应可发生于任何人,光变应反应只发生于光过敏者,可累及非曝光部位;
(3)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甚至导致休克。

6 重症多形红斑型 


引发药物:通常由磺胺类、青霉素类、非甾体抗炎药、抗惊厥药、别嘌呤醇等引起;
皮疹特点:
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中央呈紫红色靶形改变,并有水疱、大疱,腔口部位黏膜损害显著(常有糜烂或溃疡);可有内脏损害,易并发感染。

7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引发药物:常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苯巴比妥、解热镇痛剂、别嘌呤醇等。
皮疹特点:
(1)初起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部分中央紫红色或有水疱(靶形损害),迅速波及全身,出现大小不等封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
(2)呈Ⅰ~Ⅱ度烫伤样外观,可形成大面积糜烂面和表皮坏死松解;
(3)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病情危重。

药疹的处理和治疗
  无论出现哪一型药疹,首先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包括可疑药物)并尽快就诊,通过必要的检查和科学诊治,及时阻断药物过敏反应,避免严重损害。之后一定要记得将已确定或可疑的药物名称登记在药物过敏史上,避免再次使用这类药物!
  简单的药物过敏反应,在停用药物及对症处理后能较快恢复正常;反应严重者,特别发展迅速、有造成多器官损害趋势的患者,需要及时住院进行治疗,尽快开放静脉通道,使用糖皮质激素、系统免疫调节剂等抑制变态反应,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对症的皮肤护理和支持治疗,才能转危为安。

微信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
羊城医访
打卡广东红